外汇

货币统计指标如何应用呢?货币有哪些特点呢?

  货币统计指标

  货币量是指个人、企业和国家可支配的、处于经济周转中的购买和支付资金的总和,是形成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某种货币量的过剩会使它在外汇市场的供给增加,那么,它的汇率就会降低;反之,则会走高。有时货币量增长的数据会使人们期待提高贴现率,最后导致汇率提高。

  货币量又可分为:

  ●积极货币,是指以现金和非现金形式周转的货币(其中包括高能货币)。

  ●消极货币,是指有可能被用于结算的资金(其中包括积蓄、储备、账上的余款、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存款单以及所谓的准货币)。它们不能作为购买和支付手段,但它们仍然是货币总量中的活跃部分。

  在宏观经济实践中,通常按流通性来划分货币量。流通性是指能否迅速地将某种资产变为现金,使其可以作为支付工具使用。资产的流通性越好,它变成现金的可能性就越大,它就更接近于现金。

  能够直接用于支付和结算,或能够轻而易举地转化为支付工具的资产称为高流通性资产。现金以及相当于现金的物品具有绝对的清偿能力。

  必须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才能作为支付工具的资产称为低流通性资产(或非流通性资产)。例如,不能作为支付工具的过时的钱币就不具备流通性。

  资产的清偿能力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资产的清偿能力越强,它的经济效能就越高。进行绝对可清偿资产(货币)的交易正是外汇交易市场的又一个良好传统。

  货币供应量(MonetaryAggregates)是计算具有不同清偿力(变现能力)的货币数量,表现货币组成(货币总量结构)的指标。

  在具有较高清偿能力货币的供应量结构框架内,会有一部分清偿能力较低的货币。结果就会组成一个相互渗透的货币供应量系统,该系统中的每种货币都有其一定的组成指标和货币量。

  货币供应量的特性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

  ●Mo——现金。

  ●M一一现金(Mo)和提取前的存单,也就是从总的来说最具清偿能力的资金。

  ●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金融市场互支账户上的资金。总之,包括各种高清偿能力资金。

  ●M3=M2+属于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在美国,这种存款每笔要超过10万美元)。这种存单存款很容易转为票框存款,但因为存款人改变原有的存款期限会有一些损失。

  ●L——包括M3的所有货币资金+各种有价证券(在美国包括储蓄债券、国库券、国家发行的偿还期为18个月的其他有价纸证券)。由于将这些资产转化为现金比较复杂,L类货币总的来说属于清偿能力很低的资产。

  不同的国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构成数量也不尽相同。在美国、日本、意大利分为4种货币;法国则分为10种;俄罗斯基本上采用美国的体系,按不同的清偿力(变现性)来划分货币总量。

  与货币市场关系最密切的基本指数当属M2。

  现在,美联储并没有将货币供应量列为严格控制的对象。美联储更加关注于广泛地收集遏制通货膨胀的各种指标。当人们明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与货币总量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时,货币供应量作为目前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已经不能够再对财政机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初,增速加剧,迫使政府财致机关不得不放弃以货币致策影响经济的措施。

  货币流通速度

  在收人的循环过程中,货币单位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复使用。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在支付中使用得越频繁,也就是货币的周转速度越快,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支付实际收人所需的货币总量就越少。货币储备的周转速度称为货币收人流通速度。因为这一速度是与同一时期内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花费速度相等的,所以,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国家平均货币单位在。定间隔时间内业务使用中的频率指数。

  交换公式

  要维持正常的商品流通需要多少货币呢?这些货币是如何影响经济的呢?

  从理论上讲,流通中的货币量M乘以货币单位流通的平均速度V的积,等了价格水平P乘以本国产品的实际总量Q所得的积。其表达式为:

  MV=PQ

  交换公式或称伊尔文。菲舍尔方程式,构成了货币理论的基本原理。

  货币流通量=PQ/M

  货币单位流通速度=PQ/V

  平均价格水平=MV/Q

  国内产品的货币量=MV/P

  现实中要进行这样的计算的确比较复杂,但是,该方程式表达的是宏观经济中显示出来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