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意味什么?
如果你是外销企业老板,那么也许你会长舒一口气,因为赚进的外汇更值钱了;如果你是准备去美国深造的留学生,那么也许你会轻叹一声,因为手中的人民币换不来更多的美钞;如果你是已将人民币资产抛售的投机者,那么也许你会暗自得意,因为你逢高抛售赚了差价;如果你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那么也许你会如临大敌,因为担心它跌无止境。
汇率是如此牵动人心和利益,以至于无论涨跌,都充满纠结。但说到底,汇率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它本质上还是一种价格。价格产生于市场交易,在供求变动中不断波动,在起伏涨落中释放信号,引导供求,最终达致动态平衡。如果价格是经由充分且有序的市场竞争形成,那么它对于市场参与者也是公平的,有助于引导市场参与者将资源配置到更高效的领域;反之若价格是被扭曲的,则会引致资源的低效和错误配置。
比如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如果人民币汇率被认为压低,固然有利于产品外销和贸易盈余,但也容易将资源配置导向低端组装制造领域,延缓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剧恶性竞争。而且在汇率低估环境下积累的外汇储备也会形成外汇占款,在内部以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升加工制造成本,挤压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自国际金融海啸以来,这样的情形已在中国上演,至今阴影犹在。
因此,通过人为管制扭曲汇率并非上策。在当前中国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压力渐增的背景下,治本之策仍是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自然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市场化是硬骨头,也是试金石。
自2005年新一轮汇改启动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渐进稳妥、成效昭然:央行常态式干预外汇市场减少、汇率双向浮动更为灵活,人民币更接近真实均衡汇率水平。但距离“让市场决定价格”的汇改目标仍有距离,主要担忧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放开后的投机攻击,进而影响汇率、贸易和金融稳定。
但改革不能因噎废食,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市场化怎么都绕不过去。汇率市场化是一种倒逼机制,加速市场出清和优胜劣汰;汇率市场化也是一种激励机制,让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更为理性和自由,它们都将最终导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个拥有极高劳动生产率的国家,货币想不强势都难。